喀伦坡之狼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08月22日 07:39

陈赛

西顿眼前的狼是一个真正有尊严的生物,呈现了丝毫不逊于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忠诚。

我问威廉·格利尔,第一次凝视一只狼的眼睛时,是什么感觉?

他想了想,说:“它们的眼睛是黄色的,很亮,有一点像……”他指了指桌上花瓶里的一支黄色雏菊。

然后,他拿出一支黄色的彩笔,在纸上画下一双狼的眼睛,有一点害羞,一点警觉,“其实狼很害怕人类,不是很多人意识到这一点”。

威廉·格利尔是一位年轻的英国童书作家,迄今为止只画过两本书,第一本是关于一场九死一生的南极探险之旅,第二本则是关于美国大西部一场惊心动魄的人狼之战。

从这两本书里,大致可以看出这位年轻作家的一些特点,比如他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独特兴趣;第二,他很喜欢彩色铅笔,他喜欢那种朴素、粗粝、又不乏温柔的质感,可以描绘复杂凌乱的场景,也可以呈现极为干净的画面;第三,他的创作受到电影的强烈影响,尤其是纪录片,版面设计就像镜头的运用一样,十分灵活自如,时而拉开横跨两页的大特写,时而推进切割一组组细节丰富的分镜头。

一直以来,动物都是童书无可争议的主角,毛毛虫、兔子、小猪、鳄鱼、熊、狐狸、老虎、大灰狼……但绝大部分时候,这些动物角色都是拟人化的——将人类特质投射到非人类的生物或非生物身上,属于一种隐喻的模式,而不是关于动物本身。

认知科学家认为,孩子身上隐喻式的思考正是想象力的源头,想象动物是我们自己,将自我投射到动物身上,是人类心智发展的一项重大成就。

但是,威廉·格利尔想讲一个关于动物的真实故事——避开拟人化的界限,呈现动物更为真实的习性与意识状态,它们独特的欲望、情感与尊严。

《喀伦坡之狼》内页插图

事实上,最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显示,很多非人类的动物具有感知、推理的能力,它们有自我意识、死亡意识,也有爱,甚至也具备道德和宗教感。比如大象哀悼,海豚和鲸能表达喜悦,鹦鹉脾气暴躁,猪和牛容易受惊,猴子会尴尬。当老鼠同时看到同伴被困陷阱和一块巧克力时,会先救同伴再吃巧克力。还有证据显示,老鼠很享受被挠痒痒。

两年前,格利尔无意间在朋友的书架上发现英国自然学家欧·汤·西顿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我认识的野生动物》,其中第一个故事就是狼王洛波。

西顿出生于英国,却在加拿大边境长大。从小就热爱在丛林中行走,花大把的时间观察和描绘野生动物,他的传记里说,他可以饶有兴致地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数一只鸟究竟有多少根羽毛(最后精确地数出来是4915根)。长大后,他成了一名自然学家,也是一个猎人。在那个时代,这两个身份毫不违和——他用他杀死的动物尸体来画更精确的插图。

他与狼王洛波之间的故事发生在1894年。当时西顿33岁,不仅作为一名艺术家已经小有成就,作为猎人也声名在外——他写过一本简单的猎狼指南,甚至夸口他的一位苏格兰祖先将不列颠大地上的狼群赶尽杀绝。

那一年,他受邀到美国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喀伦坡草原猎杀一匹叫洛波的狼。

19世纪末正是美国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时期,随着工业化对大自然的不断索取与开发,荒野与动物成了必须被征服的象征,才能证明人的力量和进步。尤其是狼,这种桀骜不驯的野生生灵,在美洲土著口口相传的传说中曾经是祖先的化身(它教人类狩猎、做饭,主宰着大自然的生息循环,甚至有着点化万物的超自然力……),如今却成了阴险、奸诈、处处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的邪恶之徒。正如加拿大作家莫厄特所说,狼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是难以忍受的平起平坐,这种动物对我们统治所有动物的意图发起了挑战,从而犯下了最可憎的罪行”。

洛波,就是喀伦坡大草原上最后一位动物领主。这片辽阔的大草原上曾经羚羊满地,野鹿成群,但随着人类开荒者的到来,各种动物被赶尽杀绝,只剩下一小群美洲野牛,生活在几千米开外的地方。没有了食物的狼群转而袭击人类的牧场。5年来,整个牧区都笼罩在它们的恐怖阴影之中。于是,当地牧人懸赏1000美元要洛波的脑袋。

在西顿之前,已经有无数猎人铩羽而归。西顿很快也发现,洛波是他这辈子遇到过的所有狼里最聪明、最狡猾的一只。无论他如何伪装诱惑、围追堵截,都会被对方一一识破机关。他布下的诱饵,洛波不仅不吃,还把几块诱饵堆在一起,在上面撒一泡尿,作为一种赤裸裸的嘲弄。

在与洛波长达一年的斗智斗勇中,西顿每一次落败,都对狼王的生存智慧产生新的尊重。他也渐渐意识到,狼之所以猎杀人类驯养的动物,根本是人造成的问题。但毕竟是工作,他最终还是靠着一个阴险的计谋抓到了洛波:他诱杀了洛波的伴侣,一只叫布兰卡的母狼,然后利用她的味道成功诱捕洛波入陷阱。

令他震惊的是,布兰卡的死引发了狼王如此深切的悲伤——“洛波发了疯一般地寻找布兰卡,草原上回荡着它一声声的嚎叫。”

更令他震惊的是,当他终于第一次将这匹狼置于自己的枪口下时,凝视它的眼睛,却无论如何无法扣动扳机。

约翰·伯格在《为何凝视动物》一文中说:“通常人类都是透过无知和恐惧来看待事物的。因此当他被注视时,动物眼中的他就如他眼中所看见的周遭环境。他对这一点的体会,就是他会觉得动物的眼神看起来熟悉亲切的原因。”

那么,当西顿凝视洛波的眼神时,内心到底起了什么样的变化?他又从那只狼的眼中看到了什么呢?

作为现代人,我们已经无从想象那样的眼神遭遇与对视。动物园里的动物固然能提醒我们关于自身的动物性,但西顿眼前的狼是一个真正有尊严的生物,呈现了丝毫不逊于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忠诚。

“洛波瞪视着人们的眼神越来越暗,在那光芒即将熄灭之际,西顿突然喊道:‘等等,不要杀它!”

那时候,他在狼王眼中看到的,大概不仅仅是一只狼渐渐熄灭的生命,也是自己作为一个人渐渐消失的人性。

那天晚上,狼王还是死了。它在牧场里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趴着,呼吸缓慢,出神地注视着远处辽阔的原野——它曾经的领地。

洛波死后,西顿回到纽约,写下了这个故事,把自己描绘成一个阴险的大坏蛋,把洛波描绘成悲情的大英雄。他在余下的后半生里,一直奔走于保护狼、保护面临着巨大威胁的美国野生动物的事业。

此后,他再也没有杀过一匹狼。

100多年后,威廉·格利尔为了重述这个故事,亲自跑到新墨西哥州,当年洛波与西顿的战争发生的地方,以寻找与那片土地的连接感。“如果不是去到那里,我不會意识到那里是多么的平淡与乏味,我永远画不出这样的风景。”

比如喀伦坡的地形平阔辽远,使得天空显得极为巨大。为了衬托西顿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卑微,格利尔故意把云画得极大极大,重重地压下来。“更重要的是,我想让云来反映他越来越纠结、越来越沉重的心情。”

大部分时候,他的画笔几乎不带任何感伤的修饰,而是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平静与客观来刻画大西部草原上残酷的猎杀——狼对牛的猎杀,人对狼的猎杀。但是,在画到布兰卡的被杀时,他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最后,他画了一个绳套,旁边是两幅越来越浓的粗笔线条。

狼王死前的最后一幕画面也呈现得异常优美而伤感。天色渐渐暗下来,冷灰、深棕、暗蓝,三种颜色调配出洛波死前喀伦坡晦暗阴冷的冬日黄昏。然后,他以两页分镜头的形式,描绘了狼王洛波波澜壮阔的一生,草原上的纵横驰骋、与布兰卡的相遇、星夜下的并肩而行……

《喀伦坡之狼》

作者:[英] 威廉·格利尔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7月

《西顿动物故事集》

(Seton Animal Tales)

作者:[加] E.T.西顿

译者: 姜慧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6月

《看》

(About Looking)

作者:[英]约翰·伯格

译者: 刘惠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7月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