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民币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10月27日 05:25

石油贸易结算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最大原油进口国背后 人民币的逆袭

邢海洋

随着“厉害了我的国”深入人心,乐观情绪在蔓延。而人民币的强势回归也迎合了这种情绪,下一步,作為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支付媒介,人民币是否能顺势取代美元成了街谈巷议的焦点。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商品出口国,中国若每次进口石油都用人民币,海外国家购买中国货也直接付人民币,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的结算货币中介费用必定降低了。问题是,这就是传说中的石油人民币吗?

石油美元崛起于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与黄金脱钩后。那时的经济特征是滞涨,没有增长且恶性通货,当其时,OPEC经过长期努力从七大石油公司中夺回了石油资源的主权,借着“赎罪日战争”后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的禁运,油价从10美元一桶瞬间涨到了40美元一桶,石油这个原本廉价的工业血液从此昂贵起来。而作为全球货物贸易中最为重要的商品,与之结伴当然是美元的选择,也是美元继续畅行全球的保障。

但石油美元并不是美联储可以凭借一纸命令实现的,而是海湾产油国自然而然的选择。石油禁运前,OPEC每年的石油收入不过200余亿美元,石油危机后就飙升到了上千亿美元,巨大的石油贸易顺差才是“石油美元”产生的主要原因。时隔40年后的今天,海湾国家这笔石油获利已经高达近万亿美元。海湾国家既可以把这笔财富按欧元保存,也可以按日元储备起来,究竟如何使用,还看国际货币市场上谁的货币最受欢迎、哪种货币更保值。

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够保值增值创造财富,海湾国家靠卖石油就发了大财,其社会结构围绕着石油建设,早不是实现工业起飞、创造就业的发展模式,这就是所谓“资源的诅咒”。海湾的钱必定回流到购买他们石油的国家,这些国家才是建立在燃料动力上的工业化国家。美国在工业化国家中具有主导地位,美元是流行于全世界的硬通货,故而这些资源国与消费国之间是生产、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双方关系并未因OPEC垄断了石油供应而起很大变化。就如同山西的煤老板一夜暴富,可他们并未在当地消费,而是把子女送到海外,在北京买房,他们因煤获得的大量资金早转化为北京地产商和海外教育机构的收入。

当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东亚国家先后成长为世界工厂,进口海外原材料加工制造成工业品再行销海外,石油美元的循环才真正变得复杂起来。东亚国家与美国的交易,类似赊销,美国人借银行的钱购买海外商品,形成了消费负债链条,这个消费债务链条的顶端是美联储印刷钞票购买美国财政部的国债。中国人把商品销售到美国产生了大量的贸易盈余,可是生产商是无权处置自己账户上的美元的,他们需向国家结汇,从而形成了最多时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国家为了外储的保值增值,又购买上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间接把赚来的钱借给了美国消费者。这一国际经济“铁三角”的结构中,石油美元凸显了其对美国经济的意义,如果产油国不接受美元,中国也就没必要囤积如此多的美元,美国人借债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变得脆弱了。

如今的产油国早没有了当年,甚至三年前当油价上百美元每桶时的威风八面,而美国除了开采页岩油和页岩气,还开始出口原油。2015年产油国石油美元18年以来第一次从金融市场流出,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从国际资本循环的角度,石油美元已经是“负能量”了。尤其是考虑到清洁能源的大方向,产油国锦衣玉食了几十年,恐怕得靠“典当”家底生活了,此时哪儿还有石油美元?

不久的将来,中俄间的石油贸易即将启用人民币或卢布结算,美元作为大宗商品交易中介的使用量势必萎缩,可人民币的国际化还要看海外留存的人民币是否能更自由地存贮、使用和兑换,还需资本账户更多自由化的努力。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