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件故宫器物中的宋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01月30日 23:36

...一种特殊造型的器物,用来盛放鱼骨等杂物.在2009年发现的西安蓝...

张星云

宋代文人雅集时,或写诗作画、题石拨阮,或看书说经、焚香抚琴。与士大夫娱乐生活相伴而生的,是对雅器的考究。在他们看来,器物不止于器物,更是金石学尚古精神的追求和造物美学的集中体现。

我们以故宫中的十件器物珍藏,部分呈现宋人的生活场景。

北宋(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

北宋汝窑三足樽堪称汝窑瓷器中的名品,传世仅有两件,除此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也收藏一件,但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釉质更显精美。

三足樽的器形源于汉代铜温酒器或盛酒器铜樽。在宋代,由于金石学的兴起,多仿商周礼器造型并结合陶瓷材质,这种追慕古代的风尚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在宋代,它们的礼器功能已经没有了,而转变为单纯的陈设用器。

此樽直口、筒形腹、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壁近口沿处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底下承以3个兽足形足。外底有5个芝麻粒大小、形状支烧钉痕。内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滋润,开细碎冰裂纹。

汝窑天青釉碗

北宋(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

故宫所藏此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外撇。胎体轻薄。通体内外满施天青色釉,釉面莹润洁净、开细碎冰裂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并镌刻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诗曰:“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盂圆切已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目前所见传世北宋汝窑碗仅有两件,而且大小相若。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宋代诸窑以汝为首,宋人记载虽也有“汝窑为魁”的说法,但宋人是与同时期的青瓷系统诸民窑比较而言。实际上北宋宫廷烧制的汝窑由于烧瓷时间短促,弥足珍贵,经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后,南宋人便已有“近尤难得”的叹息。再加后人未发现烧造的确实遗址,因此乾隆才会作诗感慨。汝窑流传至今仅百余件。

青玉双立人耳礼乐图杯

宋(高7厘米,长14.5厘米,口径10.9厘米×11厘米,足径4.5厘米)

该杯以青玉制成,有绺裂并有黄褐色沁斑。杯沿阴刻圆圈纹。杯腹阴刻双勾“工”字纹地,上高浮雕11位伎乐女子,或吹笙、箫、笛、排箫,或弹琵琶,或击鼓、拍板,或引吭高歌。另有鹿銜灵芝卧听仙乐。杯两侧各有一仙女脚踩祥云,双手攀扒于口沿。杯内里高浮雕如意云头。

器外壁以“工”字形等几何纹饰为地、装饰浮雕主题图案的做法,在南宋的瓷器、金银器上即已出现,并为元代所承袭。而在杯近口沿处装饰一周阴刻圆圈纹的做法,唐、宋、辽时期的陶瓷及玉器上均有所见。安徽六安花石咀2号墓出土的一套银鎏金花卉童子纹杯盘,杯两侧各装饰一仕女攀扒于杯身,头探向杯内。该墓的年代为宋末元初,为此器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奔雷”仲尼式琴

南宋(通长126.6厘米,隐间117.2厘米,额宽18.5厘米,肩宽20厘米,尾宽15.6厘米,厚5.2厘米)

仲尼式古琴属于古琴中最常见的一款样式,属于圣人造琴的类别。由于它的名字叫“仲尼”,所以人们总会将它和孔子联系起来,虽然不能确定这种式样是否是孔子设计,但以“仲尼”命名的确很恰当,因为它是在所有琴里最简洁的一种,只在琴体的腰部和头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通体没有任何其他修饰,它的简捷而流畅、含蓄而大方的造型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庸内敛的风格。

该琴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古篆琴名“奔雷”,亦是耸肩之琴,唯项逐渐坡下,是以耸而不觉其狭,亦非常例,尤怪者无凤舌,1983年入藏故宫博物院。池旁宋镜涵题诗二首:“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侣伴,怡情养性不离他。”池下刻朱宝成跋:“周密《视听抄》列举北方名琴十七床,内一则云‘奔雷樊泽民琴,当第一。老友宋君镜涵三十年前得之,时时抚弄未尝相离,今年八十岁,为琴赋二诗,余喜而镌之,以志雪爪云尔。天峰居士朱宝成。”

大晟钟——黄钟

北宋(通高28厘米,宽18.4厘米)

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徽宗命人仿照宋公成钟制成大晟钟多枚,此钟为其中之一。该钟椭圆体,平口,钮作双龙形,曲体相对,头部相连成横梁。每面饰18个螺形枚,篆、隧饰蟠虺纹。钲间铭文为乐名“大晟”,另一面为律名“黄钟清”。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北宋(高15.8厘米,口径22.8厘米,足径11.5厘米)

宋代五大名窑中,钧窑形成体系是北方诸窑最晚的,时间延续到入元以后。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含有少量铜,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烧造中因“窑变”现象所致,呈现天蓝、紫红两色交融且色彩斑斓的釉面装饰效果。

该花盆呈六瓣葵花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平底开有5个渗水圆孔,矮圈足,足圈亦作葵花形。盆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外施玫瑰紫色窑变釉,釉面气泡、鬃眼明显。口沿边棱及内壁出筋处呈酱色,折沿下一周及外壁出筋处呈紫白色。外底涂抹酱色护胎釉,刻有数字“七”。该花盆流传于宫中直至清朝,从清宫刻字“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可推测该花盆后来摆放于紫禁城建福宫。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北宋(高32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1厘米)

尊原为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青铜酒器。但此器在其制作时将原来的瘦长造型改为墩宽造型,从而增强了形制的分量和舒展感。这件瓷尊是北宋钧窑烧制的专供宫廷陈设用的特殊器物,并被明、清两代皇室珍藏留传下来。

从窑址发掘出土标本和传世实物看,钧窑瓷器以北宋后期的器物为最精。钧瓷之美,不但造型优美,而且釉色亦很独特。此尊表现在组成尊体的外部轮廓线,自口、颈、肩至足部,均用微曲线勾勒。在长短不一的线形中,不见硬挺的直线,没有棱角明显的折线,也看不到大弧度的曲线,就连着意表现的小折肩部位,都是以细微曲线形成似折非折的弧度。细细揣摩端详这缓缓变化的曲线,仿佛是随着悠扬、委婉、幽雅的乐曲进入了旋律美的意境。柔韧的线形赋予高大的尊体以圆润、饱满、浑厚的风韵。贴在颈、腹、足部的对称式戟,使器形于浑厚中见古拙,口、足径度相若的喇叭形圈足,又增添了庄重感,堪称集雄浑、古朴、端庄于一体的完美造型。覆盖在尊体上的匀净月白色釉,以其淡雅的色彩、含蓄的光泽,赋予尊体雍容博大的气韵。由此可见此尊乃宋代钧窑瓷器中之佳作。

定窑白釉孩儿枕

北宋(高18.3厘米,长30厘米,宽18.3厘米)

枕是睡觉时垫首用具。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使用玉枕、瓷枕,这是由于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儿枕烧造于北宋,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名品,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有一件,造型如出一辙。

该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云头纹。枕身釉呈牙白色。底素胎,有两孔。

哥窑灰青釉鱼耳簋式炉

南宋(高8.3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5厘米)

哥窑并不见于宋人记载,外加窑址迄今未发现,因此很难进一步印证。按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哥窑位列汝、官之后,钧、定之前。该炉腹部对称置鱼形耳,通体施米黄釉,釉面密布细碎开片纹。开片有两种,一种为黑色大开片纹,一种为黄色小开片纹,二者合称“金丝铁线”,后者便是哥窑的特色。此炉烧制于南宋,系清宫旧藏品,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此炉清末时曾被收藏于颐和轩。

官窑粉青釉凸弦纹盘口瓶

宋(高33.6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2厘米)

此瓶仿汉代铜壶式样烧造而成。器身凸起的弦纹以及如冰似玉的釉面上布满的自然天成、纵横交错的大开片纹,改变了一色青釉给人视觉上带来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其造型之大在传世宋代官窑瓷器中备受瞩目。該瓶通体施粉青色釉,釉层肥腴,美若古玉。圈足两侧各开一长方形孔,可供穿带系绳用。

根据此瓶无损检测其釉的化学成分含量,可知该器釉料组成符合杭州老虎洞和郊坛下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成分特征,因此可判断此器物为南宋官窑产品。

(感谢故宫出版社合作呈现。文中部分说明文字参考故宫出版社所出版的《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 《故宫玉器图典》 《故宫古琴》《紫垣撷珍——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宫廷生活文物》《钧窑瓷器》《哥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哥窑瓷器荟萃》《定窑瓷器》《官窑瓷器》等图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