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人性深处 彰显信仰之美

来源:电视指南 2018年07月31日 11:24

在屋顶上使用信仰之跃抵达信号塔下方的草堆中,按E吹口哨将一名敌...

陈茜玉

《风筝》是以郑耀先这个人物执着信仰及命运走向为主线,展现了我党高级情报员从1946年的山城到1979年的北京,这30多年革命历程的恢弘叙事。该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各色典型人物塑造,可谓“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心灵震撼”。该剧代号“风筝”的灵魂人物—郑耀先和代号“影子”的反派人物—韩冰,在“谍战教父”柳云龙VS罗海琼的精彩演绎下成为本剧的最大亮点。本文试图从人物塑造及人物关系构建的角度来阐述创作者是如何彰显人的信仰之美的。

2017年曾经多次删改、沉寂四年之久的反特剧《风筝》霸屏岁末年初。据央视索福瑞CSM52城市组的收视数据显示,由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两家拼播”的《风筝》收视分别突破1.7和1.6的优异佳绩,稳居同时段前二甲,可谓收视和口碑双丰收。

《风筝》是以郑耀先这个人物执着信仰及命运走向为主线,展现了我党高级情报员从1946年的山城到1979年的北京,这30多年革命历程的恢弘叙事。该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各色典型人物塑造,可谓“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心灵震撼”。该剧代号“风筝”的灵魂人物一郑耀先和代号“影子”的反派人物一韩冰,在“谍战教父”柳云龙VS罗海琼的精彩演绎下成为本剧的最大亮点。本文试图从人物塑造及人物关系构建的角度来阐述创作者是如何彰显人的信仰之美的。

洗尽铅华不忘初心的男主

鉴于主要角色郑耀先鬼子六身份的特殊性,柳云龙作为该剧的导演及主演,采取了“先扬后抑”的人物个性强反差塑造。在全剧前半部分,展现荧屏的是风流倜傥、飞扬跋扈、生杀予夺的国民党军统要员形象。此刻,信仰于他是内心的力量,他对信仰的无限忠诚深藏于心,对于鬼子六而言,潜伏下去就是对信仰最大的坚持。他在表演上,不仅在经典台词提炼上拿捏十分到位,还充分运用了高语境语言——肢体语言、形体语言、面部表情及画外旁白等多种手段创新表达。例如,郑耀先以记者身份在延安执行完任务要离开时,当他的老对手韩冰很自豪地向他介绍“这就是延安,就是我们心中的肤施”时,他貌似若无其事地带上了墨镜,默默的眺望远方,此时在澎湃的主题歌《告别》铺垫同时穿插了他脑海中幻想穿着八路军装立正敬礼的场景再叠入延安广袤大地的画面,将此刻此景潜伏敌营的郑耀先对魂牵梦绕的延安无限眷恋之情渲染升华,无需多余的台词或旁白,已将这份复杂而深厚情感完美地传递到受众内心世界。

男主塑造最大亮点在于具有时空跨度的双面人设,创作者使郑耀先这个角色在年轻和中老年的外化形象产生巨大反差,年轻时的郑耀先是军统的六哥,威风,桀骜不驯,解放后隐身为周志乾的他,仍长期背负着“国民党潜伏特务”的嫌疑继续“潜伏”,变成一个残疾人,孤独悲悯、逆来顺受。随着历史的变迁及剧情的推进,他在受众脑海里的形象已判若两人,但他怀揣坚定的“信仰之心”无怨无悔。当他点好七层熟牛排和红酒幸福地等待女友程真儿到来时,当他一瘸一拐走向审讯室接受钱副部长和陈局长审讯时,当他遭遇袁农等不知情的同志一次次围猎时,他孤独无助的眼神中又透着几分隐忍与淡然,他需要揪出“影子”完成使命。

在郑耀先收了马小五做徒弟时,郑耀先说“小五是他后半生的心血。”与其说小五继承了他作为我党优秀情报员的所有技能,不如说,小五是他信仰的延续。

在经历了30多年世事变迁后,郑耀先艰难地与钱副部长再次在北京相见时,两人就像失散多年的亲人,连续六组的正反打镜头组合后,紧接一个紧紧的握手特写,把两个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战友的深厚情谊凸显出来。当钱副部长前来医院看望身患重病的郑耀先,希望他向组织提一些要求,此刻的他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是用他无力的双手递上一个纸条“我想看一次升国旗”,这一刻,让全剧爆点升级,也让郑耀先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高大。最后,在天安门广场的国歌声中,已是奄奄一息的郑耀先躺在担架上,热泪盈眶地抬起他那颤抖的手向国旗深深地敬礼,也许,这一刻他等待了一生,终于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实现了夙愿……在塑造郑耀先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时,前者的军统六哥形象更像是为他隐身周志乾的铺垫,使得郑耀先这个人物在经历人世的巨大变迁中,其外化形象由军统魔头变为劳改瘸子形成了一人双面的巨大反差,个性、人性、党性纠葛交融,其强大的信仰直达观众心灵深处,让受众的眼泪无处闪躲。

反派人物的个性塑造让全剧更有亮点

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是正面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反面人物形象同样是有血有肉,充满人性的力量,这一点,《风筝》做得很出彩。该剧的反派人物女主韩冰在创作者努力下,可谓是妙笔生花,耐人寻味。剧中的韩冰面朝黄土背朝天、爱吃红薯、衣着朴素、警觉果敢,扮演者罗海琼从这些小细节上演活了韩冰,她是唯一能与男主智力抗衡的人。韩冰的真实身份是军统打入共产党队伍的高级特工,代号“影子”。全剧紧紧围绕着“谁是真正的影子?”这一疑问展开,而将疑问留到最后揭秘不仅与编剧导演逻辑严密的情节设计息息相关,也与罗海琼对该角色的完美演绎密不可分。例如,韩冰随记者郑耀先来到延安,在延安为欢迎外来媒体人举行的欢迎舞会上,郑耀先特意穿了一身八路军的服装与韩冰见面,而韩冰此行也是特意打扮一番,双颊抹上浓浓的腮红,映衬着小麦色的皮肤,还特意穿了一身带有白色领子的八路军服,以男腔沉稳的对话语速与郑耀先斗智斗勇,将一个干练“女八路军”干部的形象跃然荧屏。

韩冰的真实身份在最后一刻才揭晓谜底,这也体现了编剧、导演的人物设计与情节设计之高超,细细品味,其实导演在韩冰第一次与郑耀先在延安“交手”时已埋下伏笔。郑耀先以中央日报主编金默然的身份来到延安,這是他与韩冰的第一次交手。双方对此次行动的真实目的心知肚明,唯一不知道的是彼此的真实身份,而当郑耀先完成任务准备撤离时,身为“共产党女干部”的韩冰奉命要扣留国民党特务郑耀先,直到郑耀先一行已经登上撤离的车时,她假装醒悟,命令腿伤的马小五传递情报,镜头在郑耀先撤离与韩冰采取追捕之间高频次来回切换,而最终画面是定格在韩冰的作战地图特写到快拉至韩冰面部,此刻,韩冰的面部采光呈明暗各半,面部大特写又将脸部横拉有些变形,结合罗海琼精湛的演技(焦急的面容中透着志在必得的眼神),导演此刻已用镜头语言隐约暗示了韩冰存疑的真实身份。

而这样的设扣伏笔其实都隐含在全剧推进之中。例如,在解放后,公安局派马小五去香港执行任务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有人走漏了风声,却不知道是谁所为。与该情节同步穿插的是马小五的爱人冷眉珊有一天去找韩冰抱怨马小五不打招呼就走了,都不知道去哪里,韩冰笑着说,那你就看看他带走了些什么衣服。冷眉珊不假思索的说,带了几件薄衣服。此时,警觉的韩冰马上意识到马小五可能去香港了。

高反差、强张力、冷幽默的结构化悬念,烧脑追剧热议猜测,直到最后通过作为特务接头凭证的一张“宫门倒”邮票完美实现剧情反转。对韩冰这个人物定位的尺度把握,剧创者紧紧抓住这一点,使她在全剧中几乎彰显其“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形象,但在细节上采取渐进式地流露破绽,为最终“影子”的揭秘提供了合理的叙事逻辑。

当信仰遭遇爱情男女主的抉择彰显人性

可以说对信仰的坚守一直贯穿着全剧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内心深处。可当信仰遭遇爱情且不能两全时,强烈的戏剧冲突就为人性塑造提供了绝佳机会。正所谓“观众落泪了,于是导演笑了”。以剧中男女主人公为例,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是贯穿该剧的又一根主线。对于这段情感关系,由于剧中人物的角色设置,决定了他们俩的情感归宿处于看破不说破的状态,为了更好地诠释这样的关系,导演在影视艺术处理上大量使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

在郑耀先和韩冰在第一次交锋时,双方对彼此的身份和来意心知肚明,从试探到相互挖坑,与其说是打嘴仗,不如说是两个高智商的高级特工在看似云淡风轻中博弈,而这种博弈通过诙谐幽默的对白配以轻快的乐曲呈现出来,有很强的可看性。

当郑耀先与韩冰都被下放到山城附近的劳教农场进行改造时,由于袁农的帮助,韩冰的问题解决了,恢复了身份,本来与郑耀先已经和平相处的韩冰得知自己又可以回到公安局工作后,马上变了态度,随后,是连续几组韩冰与袁农结婚的镜头与郑耀先独自在农场继续干活的镜头相组接,一边是热闹的场面,大家的祝福,充满欢笑,一边是孤独无助的劳教生活,连续几组镜头的对接,没有任何的语言,已将男女主人公此刻的心境溢于言表。

在全剧的后半部分,韩冰与郑耀先又双双被发配到香橙镇进行劳动改造时,被安排到同一条街道扫马路,在这相伴的日子里,两人相互扶持,暗生情愫。偶然有一天,广播响起了当年他们在延安跳舞时的交响曲,此刻,周志乾一手拿着扫把,一手伸向韩冰做出邀请的动作,紧接三组男女双方的正反打镜头后穿插了一组回忆他们1946年在延安相互邀请跳舞的片段,两人再次跟随音乐翩翩起舞。这既有苦中作乐的浪漫色彩,也有充滿了试探敌友身份的刀光剑影。

郑耀先和韩冰,虽身处不同的阵营,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两人都是信仰至上的人,这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以悲剧告终。在全剧的最后,他发现自己深爱的韩冰竟然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影子”,已是暮年,韩冰当着郑耀先的面喝下手中的毒酒时,郑耀先内心撕裂般的疼痛,韩冰的离去让郑耀先万般无奈惋惜的同时,也让观众难以名状。

我觉得反特剧《风筝》与众不同之处是它将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放在了30年的时间跨度中紧紧围绕“信仰之美”展开叙事延拓。特别是男主郑耀先将个人情感,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与国家、民族、信仰深度链接。全剧以严密的叙事逻辑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将郑耀先的隐忍,陈国华的忠诚,马小五的历练,钱部长的睿智以及戴笠的心机,韩冰的刚烈,宫庶的仗义等等,每一位典型群像人物都刻画地个性凸显、鲜活灵动,它是潜伏之潜伏,悬崖之悬崖,伪装之伪装的极致剧作。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