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广:“经典”属于所有时代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09月11日 12:23

...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经典咏...

王雅静 张禹

参与社会进程享受多支点人生

开学日又至。还记得2017年9月,在中央一台《开学第一课》上董卿和撒贝宁担任主持人,邀请到一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做嘉宾。96岁高龄的许老先生行动不太方便,节目组特地让老先生坐在椅子上接受采访。这时,站在一旁的主持人董卿很自然地单腿跪地,以平视的角度对老先生进行采访。董卿的这一跪立即上了各大网络热搜榜,那一期的节目主题为“中国骄傲”,董卿更是被一众网友称为“最美中国人的骄傲。”

自2008年《开学第一课》首次播出,迄今已至十一期。这档节目每一年都以独特的视角陪伴无数孩子们在开学第一天学习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已经成为了全国中小学的“电视开学典礼”。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将以“创造向未来”为主题,在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各领域建设成果的同时,让全国青少年认识到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开启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许文广是这档节目的制作人,作为众多央视节目的幕后工作者,他对于一档电视节目的理解已经渗透进他的行为之中,将更多的节目打造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开学第一课》一做就是十年。未来的节目目标应该是连续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一档节目不能仅仅是一个好节目,更应该成为一个品牌,节目最大的价值就是参与社会进程,开创文化现象。”许文广如是说。

在两个会议的间隙,许文广穿着休闲衬衫,搭配黑色牛仔现身接受采访。他为人十分谦和礼貌,说话的语气充满激情,对他来说有一种忙碌叫做“日常忙”,他喜欢将自己的时间对应安排一项甚至是多项事宜。但在我看来,许文广的工作之外,才是—个更加丰富的世界。

许文广每年都会有自己的读书计划,他喜欢读长篇的书,读书的过程更是一种自我放松的愉悦体验:前年他读了《资治通鉴》白话文版,去年看完了2000多页的《莎士比亚全剧》英文版。今年,他的计划《英国历代文学》选读,共五册,预计两年时间读完。除了读书计划之外,他在上班路上,需要听半小时的英语,下班回到家,还有半小时骑自行车锻炼。“有时候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回到家之后一定会选择一边蹬自行车一边看书,这样一起将两个目标完成。”在我惊叹于他如此优秀的自控力和自我规划能力时,许文广表示:“多年前,我在《经济半小时》制片人,当时我还是最年轻的制片人,给这个节目组定了一个口号也是我自己的座右铭叫做‘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我一直亲自践行的,我觉得,人生必须要有更多的支点去支撑才行。”

和诗以歌消减经典与观众的鸿沟

今年3月,在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张军在致辞前播放了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隨后对学生们说:“这枚‘小鲜肉现在正是18岁,就读的北京电影学院与你们距离不到5公里。00后已经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他们奋发进取、潜力无限,而且还在咏叹光阴寸短!”这个新闻当时在网上引起热议,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后续:北理工和北影由此结下不解之缘,在五四举办了青年联谊共建活动。一首歌曲成就了两大高校的缘分,这可以称得上是最近电视节目传播的一个特别的案例。

大约三年前,许文广找出了一本大学时期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开始他的“诗歌背诵计划”,一天一首,“如今已经背到了元曲”,这个小习惯正为他制作的节目《经典咏流传》埋下了种子。许文广对于经典的偏爱在这个节目中展露无余,与传统的音乐类节目不同,《经典咏流传》的亮点就是音乐与经典诗词的融合,这在国内电视节目平台上还是独一份。

许文广回忆制作节目之初的时候说:“在节目前期统筹策划时,我们的团队就想到,必须要通过创新去尝试突破之前做的草根选秀或者明星竞技类形式,但一时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向,所以,我宁可让这个节目先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思考的一个初步的方向就是把流行的音乐跟经典的诗词相结合,让经典乘着歌声的翅膀再次流行。”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以及团队之间的磨合碰撞,《经典咏流传》节目一经开播,就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前三期节目收视创一年来文化节目新高,豆瓣评分9.4创文化节目新高;新媒体传播成效显著,前三期节目短视频播放量一周内超1.5亿、节目互动分享覆盖人群4亿,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节目短视频三天内全网播放量突破4000万,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门的歌曲。舆论称,央视这档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力作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国家电视台的创新力和引领力,体现了央视文化节目2018年对深度和广度的新探索和新追求,成为电视文化节目的新标杆。

站得更高寻找不一样的美

在1974年8月7日之前,法国高空钢索表演者菲利普·帕特还只是—个小有名气的高空钢索表演者,与—个普通的钢索表演者不同的是,菲利普想要玩点“不—样的东西”,于是他将自己的钢索架上了巴黎圣母院教堂尖塔,这—举动第二天便登上了巴黎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对于当年还不满25岁的帕特来说,当他在自己的报道旁看到“美国世贸中心双子塔即将竣工”的消息时,他当即将当年世界第一高的双子塔作为自己下一次钢索行走的目标并历经曲折最终成功。这位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行走者”一次又一次令世人大开眼界。菲利普曾经说过—句话“站在更高的地方,你才能发现不—样的美”。如今,这句话成为了许文广团队的座右铭。

1989年,许文广进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编辑专业学习而后留校任教,在2000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并且担任《经济半小时》栏目制片人,后又兼任《经济信息联播》栏目制片人,在当时,许文广是央视唯一同时负责两大日播栏目的制片人。

此后,在许文广的手中诞生了多档经典的节目:2008年创办大型电视公益活动《开学第一课》并引发巨大反响,2010年移师至央视一套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5年开始大型励志挑战节目《挑战不可能》在央视一套播出,节目秉持“平凡生命,极致绽放”的宗旨,中国原创类电视节目斩获电视类多项奖项;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更是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必须考虑广谱的收视,经典本身能够和观众建立文化认同,所以我们必须解决收视门槛的问题。让经典通过更加新颖的方式永远流存,是当下文化教育的一股清新力量。”与许文广共事的同事都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每一次的头脑风暴都像是开启了新思路的大门。许文广对于节目制作一直有着自己的独特理念,对于经典的诠释和理解更是有新奇的想法和方式。

“电视节目不等同于品鉴经典的晦涩,而是经典能够鲜活地呈现在屏幕之中,逐渐消减经典与大众之间的鸿沟。”许文广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几乎每一年都会被好莱坞改变,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莎士比亚不仅仅是属于这个时代,他属于所有的时代,而经典也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它属于所有时代,它的流传也必然会包容一代又一代历久弥新的演绎。”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许文广

Q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创造向未来”为主题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吗?

A《开学第一课》一直坚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主流价值,每年选取一个主题并以丰富多彩的电视手段展现,坚持文艺性、欣赏性、思想性合一。因为今年是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这段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中,中国人民通过不断创造,激活社会的经济活力,走上了进步发展的道路。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节点上,青少年必将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用智慧和创新精神,承担起描绘未来新蓝图的使命。因此,2018年《开学第一课》将以。创造向未来”为主题,在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各领域建设成果的同时,让全国青少年认识到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开启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Q《经典咏流传》这样现象级的节目需要很长时间进行前期筹备吗?

A说实话,筹备这个节目的时间非常长。我们之前做过四季的音乐节目——两季《梦想合唱团》、两季《梦想星搭档》。这些音乐节目主要类型就是两类,或者是草根选秀,不然就是明星PK。我发现节目好像是进入了表面繁荣的困境中,实质上它是一种单调性的繁荣。在我们一时也感觉到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向之前,宁可让这个节目先停下来思考一下。从2016年开始,综合频道已经在每周更新这个节目的创新台帐。虽然我们一开始就确定了音乐加文化的方向,中间还是经历了—个很长的去论证的过程。

Q团队在前期筹备工作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A在大众比较熟知的音乐节目中,演唱的歌曲基本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而《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可能更多的是原创歌曲。原创节目的歌曲收视,跟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还是有几何级数的收视差异的。并且,在原创歌曲中又显得那么小众的经典诗词的风险可能就更高了。所以当时我们在团队内部做过一个调研,让每个人列举出你印象深刻的、能够广为流传的、根据经典诗词改编的歌曲,每个人写出几首,把大家对起来一块儿就发现,能够大家公认的、耳熟能详的、又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的歌曲不到十首。所以我们不是说没有过犹豫,思考会不会过于小众、制作的门槛是不是太高,我们的音乐创作力量是否足够支撑。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可能这条道路尽管有门槛,它可能恰恰意味着它具备空间,而且这也是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要做的事情。

Q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从念到唱”既是创新的—步,也是复古的—步,这种古朴的韵味在现代传唱中会不会失去“韵味”?

A对经典的诗词改编,我不认为我们这一季每—个改编都是那么成功,我们也知道出现一个成功的作品就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鼓励应该有多样化的尝试。不要把经典当作博物馆的展品一样去瞻仰,甚至不敢去做任何的改变。而是要让经典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用时代新声再次叩响当下中国人的心灵。

Q如何让观众在节目中感受到经典的力量?

A我最近在看《世界文学史》,从一个比较文学的角度来分析,东西方诗歌放在—起探究诗歌的起源。研究者发现人类的诗歌其实最早是都起源于音乐,先有音乐和舞蹈,然后才有诗歌。所以最早的诗,都是唱出来的。我们每一个诗歌的缘起都是如此,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以唱,后来被加工又失去了它的音乐性。我们即是创新,又是回归到诗歌的源头,也就是回归到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Q节目中有没有个人比较欣赏的经照名篇?

A感动我的歌曲有不少,譬如《明日歌》、《青玉案》、《梁祝》、《墨梅》等。另外一个带来很大惊喜的就是《别君叹》。当陕西方言遇上八百年前南宋的古琴,演唱这样一个盛唐歌曲的时候,几种元素交织产生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也是我本季印象比较深刻的—首歌曲。

Q对于《经典咏流传》第二季有什么期待?

A经典属于所有的时代,经典也属于所有的文明。如何用更加丰富、国际化的方式去将这些经典进行传递,体现经典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融,这是第二季的重點所在。第一季的结束就应该是第二季的开始,中间的好的歌曲要经过多次的磨合。我们希望给第二季的创作者更多的时间去创作,打开第二季更加多元化的创作维度。

Q面对对于节目不同的声音如何看待这些评论?

A我们邀请了第三方公司对弹幕作了分析,发现弹幕出现最多的词汇是“好听”。一些不同的声音,是对于经典改编的方式的不同理解。由于经典诗词往往比较简短,我们会增加一些文字,让作品更具演唱性。这些文字与原诗词是相互映照,还是两层皮,成为网友争议的焦点。作为创作者,我们很尊重受众的感受,另一方面,创作者的主导意识也要有。其实,经典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可以面对不同时空、时代对它的解读。

Q在你看来,电视制作人的基本品质是什么?

A最重要的是视野、胸怀、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电视人有多远的视野,往往决定这个节目的价值能够传递多远。对于每个电视人来说,可以多读“无用之书”,我虽然对于科学不太了解,但是我还是会去找到霍金的所有的科普著作去读,以此弥补我的不足,这给了我多种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书里可能有70%的内容不懂,但不影响阅读的乐趣。我们需要这样的视野,以及与我们的视野相匹配的胸怀和情怀。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